1、動力市場快速增長,企業格局基本形成 當前,中國動力電池已形成了以比亞迪、CATL、沃特瑪、國軒和力神等五家企業組成的第一梯隊,其產能均在位于第二梯隊電池企業一倍以上,2016年這五家動力電池企業出貨量合計超過20GWH,占據中國動力鋰電池市場的75%以上。當然第二梯隊也不乏在價格、技術、安全等方面形成綜合競爭優勢的企業,這些企業有望通過各種方式引入資金來擴充自身實力,縮小與第一梯隊的差距。 《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17年)》(征求意見稿)的出現,則加速了對三四線動力電池企業的淘汰進程,特別是生產工藝落后,定位于低端產品的企業,如果不進行大的變革,恐在2017年就會被淘汰出局。可以預見,2017年,動力電池企業大范圍的行業洗牌將會到來,部分動力電池企業相繼倒閉的情況將開始出現。整體而言,行業強者恒強局面將進一步加劇。 2、3C市場穩步發展,新型電子產品快速增長 移動終端設備市場發展迅猛,產品更新加快,筆記本電腦、手機以及平板電腦三大電子產品的市場達到一定滲透率后逐漸趨于飽和,增長動力不足。與之相對應的是可穿戴設備、電子煙、無線藍牙音箱及無人機等新興電子產品市場前景可觀。隨著智能化進程,預計2017年3C鋰電池市場需求將會持續增長。對于鋰電池企業來說,應把握市場發展趨勢,充分挖掘新興電子產品市場需求,研發出高安全、高倍率的3C鋰離子電池。 據鋰電大數據《2016年中國鋰電池行業發展白皮書》數據顯示,筆記本電腦市場自2011起出貨量已呈現負增長態勢,2016年全年銷量比2015年降低4.8%,全年產量將達到1.57億臺。智能手機在未來幾年仍將維持較快的增長趨勢。平板電腦市場增長步伐放緩,2016年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同比下跌11.5%,為1.834億部,創下六年來最大跌幅。與傳統數碼市場相比,預計無線藍牙和可穿戴設備鋰電池市場增長率達到150%。未來,可穿戴設備數量預計會呈爆炸性增長,體積更小、續航能力更長的電池需求將會大幅增加。 無人機市場正處于導入期,未來可能成為數碼電池領域新的增長點。無人機的出貨量從2013年到2015年呈現快速的增長態勢,隨著市場的逐步滲透以及技術的不斷成熟,預計到2018年,全球無人機的出貨量將達到310萬臺,將拉動鋰電池的需求約13萬KWh。 3、儲能市場開始形成,電池企業展開全國布局 目前,鋰電池在儲能上的技術應用主要圍繞在電網儲能(電力輔助服務、可再生能源并網、削峰填谷等)、基站備用電源、家庭光儲系統、電動汽車光儲式充電站等領域,2015年中國儲能市場,鋰離子電池裝機份額占2/3,其次是鉛蓄電池和液流電池。“十三五”期間,我國儲能市場將在公共事業領域率先發力,由發輸電側向用戶側進行滲透。鋰電大數據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鋰電池儲能市場應用量約為3.8Gwh,預期2017年將增長50%以上。 鑒于對市場的看好,國內原有儲能電池企業及新加入者均展開了對儲能市場的全國布局。例如南都電源武漢項目、雄韜股份湖北項目、欣旺達河南及海外家庭式分布項目、陽光電源與三星SDI合作1GWH儲能項目、科陸電子與LG化學儲能電池包項目等都將在2017年實現投產進入市場,國軒高科更是預計其2017年儲能市場銷售規模規劃約10億元。 4、電池企業關注回收體系,開始回收技術儲備 新能源汽車市場2014年開始高速增長,而新能源汽車早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就已出現,按照相應的報廢標準,動力電池報廢電池市場已經開始形成,預計到2018年中國動力電池廢舊回收市場將初具規模,累計廢舊動力電池12.08GWH,累計報廢量將達到17.25萬噸左右。面對巨大的回收市場,國內企業已開展了回收技術儲備,2017年仍將有更多的企業涌入其中。 目前國內開展電池技術及回收體系布局的公司主要有格林美、贛鋒鋰業、芳源環保、比亞迪、比克、國軒等,其中比克電池“廢舊新能源汽車拆解及回收再利用”項目,已獲得國家專項投資補助。該項目總投資2億元,擬建設占地3萬平方米,該項目已于2015年底開工建設,預計2017年建成并達到年綜合處理2萬輛報廢汽車及3萬噸動力電池的能力。國軒將在2017年建成電池拆解資源回收中試線,日處理2000只電芯。 5、鋰電池價格下降,動力電池企業降成本壓力激增 2016年動力電池價格穩中有降,但鋰電池企業毛利率總體平穩。主要原因在于規模化效應顯現,產品合格率提升,生產自動化程度提高。目前,新能源汽車對政策的依賴性較強,2017年新能源汽車補貼的出臺,加快了補貼退坡進程,減少比例超過了40%,鋰電大數據跟蹤調研,部分電動乘用車整車廠2017年對于電池廠家的價格要求是要比2016年要降低35%-40%。可以預見2017年新能源汽車廠商為了保證自身品牌的市場和利潤,將嚴格控制配套動力鋰電池的成本,將壓低動力電池廠商的價格。 6、鋰電池材料成本回歸理性,正極材料和電解液仍將有所增長 受碳酸鋰、銅箔等上游材料漲價的影響,2016年六氟磷酸鋰、電解液、正極材料等核心原材料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價格波動,特別是上半年延續了2015年供需失衡局面,下半年隨有所回落,但仍保持高位,給下游的鋰電企業帶來了極大的壓力。以碳酸鋰為例,價格從最高180000元/噸左右逐漸跌至120000元/噸左右,到了2016年下半年基本處于“趨穩”狀態,但仍處于穩中有漲的狀態。 2016年,材料價格高昂的主要原因是需求進一步上漲;鋰礦開采周期較長,新建項目產能釋放較慢。與此同時,動力電池需求空間仍然較大,行業洗牌加快。目前,山東瑞福、天賜材料、贛鋒鋰業、天齊鋰業等企業都加大了對鋰鹽的投入,預計2017年,隨著新增產能特別是鋰鹽產能的逐步釋放,原材料價格將會有一定的回落。 7、鋰電資本市場依舊火熱,電池類企業重在投資,而原材料及設備企業將多為并購 2016年鋰電產業鏈兼并購事件88起,涉及金額超1484億元,當年實際投資金額超過600億元。其中,動力電池、正極材料、隔膜投資額最多。動力電池和正極材料投資規模較大,主要受市場需求和單體項目資金需求影響,以動力電池1GWH為例,其所需的資金投入在8億元以上(國產設備產線),體量之大,非動力電池企業自身能夠完成,對資金擁有較強的依賴性。 2017年,新的《動力電池企業規范條件》即將出臺,其對產能要求的更改,將使動力電池企業加大對產線的資金投入。這個現象在政策閃現后均有所表現。目前,多家動力電池都開始了產能擴充的規劃。遠東福斯特現有產能3Gwh,預計到2017底達到6GWH,結合宜興產能到2018年實現12GWH;億緯鋰能預計在2017年初產能實現5-6GWh,2017年底有望達成9GWh;天能集團2017年初將實現鋰電池8GWH生產能力;孚能科技2017年將擁有5GWh的年生產能力,到2018年公司將有能力每年向市場提供15GWh。此外,比亞迪、國軒、力神、沃特瑪等一線企業也均有較大規模的擴產。 與投資并行的是瘋狂的并購。2016年國內鋰電產業并購項目近60起,并購案例類型主要圍繞產業上下游整合和跨界收購展開。由于鋰電池原材料和設備企業均具有較高的收益率,其受到并購企業的關注,更易成為并購標的,以濕法隔膜企業為例,其毛利潤率普遍在45%及以上。在市場仍處于不斷擴充的情況下,2017年鋰電池材料、設備行業企業仍將獲得較高的關注度。此外,鎳、鈷、鋰資源型標的關注度也將有所提高。 8、新材料體系不斷成熟,三元體系將快速崛起 2016年高鎳三元電池的研發和生產已呈“燎原之勢”。相比磷酸鐵鋰和低鎳三元材料,高鎳三元材料由于鎳元素比例的提高,在比能量上有更大的優勢。高鎳型NCA(鎳鈷鋁)、NCM622和NCM811是三元動力電池最主要的發展方向。可以預見,2017年動力電池體系的升級換代將突出表現在三元鋰電池領域。 當前,國軒高科、寧德時代、當升科技、杉杉能源、斯諾、星源材質、天賜、新宙邦等領軍電池及材料企業,都在加速布局新型關鍵材料的產業化。國軒高科更是在2016年11月的公告中稱,擬5億元投建年產10000噸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和5000噸硅基負極材料項目。這意味著,國軒高科在高鎳三元和硅基負極上已具備產業化能力。與之對應的是,寧德時代將在“十三五”期間致力于高鎳三元/硅碳電池研發,努力實現350Wh/公斤的目標。此外,當升科技則對外稱,其NCM622 三元正極材料2016年已實現規模化量產,其NCM622已經進入了部分企業的材料供應鏈。隨著材料體系的高鎳化進程,預計2017年國內三元電池企業將開始應用NCM811和NCA材質,電池單體能量密度將從200wh/kg向250-300wh/kg邁進。 除了在技術路線上引入高鎳三元材料之外,硅碳負極、復合隔膜、新型鋰鹽、石墨烯導電劑等新型材料也將更多的進行產業化應用,其中高鎳三元/硅碳負極體系將會成為2017年各企業研發和生產的重點。 在硅基負極方面,只有上海杉杉已進入中試量產階段,而包括斯諾、星城石墨、湖州創亞等都在積極推進硅基負極的產業化,2017年均將會有所表現。目前,上海杉杉氧化亞硅出貨量可達2噸/月,納米硅每月有幾百公斤/噸,已送樣至三星、LG、松下等國際電池企業。此外,國軒更是發布了年產5000噸硅基負極材料項目可行性報告,稱其已掌握了硅基負極材料表面改性及材料預鋰化等關鍵技術,有效緩沖了硅材料體積膨脹對結構穩定性的影響,提高了硅基負極材料的首次庫倫效率及循環性能。預計這款材料產業化將在2018年投產。 9、濕法隔膜市場將會有上佳表現 受益與動力鋰電池的快速發展,以及電池能量密度要求的提高,濕法隔膜將會爆發出巨大市場需求。由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發式發展,且三元材料的需求帶動濕法隔膜的需求快速提升,目前國內廠商紛紛擴大濕法隔膜產能,但是由于生產技術上的高壁壘、生產線建設周期長且達產時間和實際產能尚其不確定性,高端濕法隔膜市場仍將供不應求。 目前,全球鋰電隔膜集中度較高。日本旭化成、東麗-BSF、韓國 SKI 以及美國的 Celgard 四家公司全球市占率在 60%以上,下游客戶包括三洋、索尼、松下、三星 SDI 以及 BYD。而中國以及其他日韓企業由于技術壁壘和渠道限制很難形成大規模銷售,目前還無法撼動前四家巨頭的市場地位,相應的進口替代空間最大。 2016年,為了應對動力鋰電池的快速增長,國內外鋰電池濕法隔膜行業均加大了產能投資,多數企業加大力度實現產能的早日投產,比較突出的企業有湖南中鋰和蘇州捷力,二者年終產能分別達到1.6億平方米和1.2億平方米,但是其產能多數在下半年實現投產,預計轉化為有效產能在2017年上半年。此外,紐米科技、上海恩捷、遼源鴻圖等也有2017年擴產計劃。 10、智能化制造升級,鋰電設備領域火熱,“交鑰匙”和“分段”共存 《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17年)征求意見稿的出臺,預示著2017年鋰電池行業將繼續加大產能的擴產,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集中。大型電芯企業如CATL、國軒、銀隆等產能擴張持續進行,也增加了對鋰電池設備的需求。鋰電大數據跟蹤數據顯示,2017年動力鋰電池行業新增產能將超過30GWH,對應的設備市場規模按照平均1Gwh對應5-6億元設備需求計算,其市場規模將超過150億元。市場需求旺盛帶來了鋰電設備行業并購事件頻發,行業洗牌整合加速,也使得鋰電設備行業將誕生整線供應的龍頭和“小而美”的專業化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