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船舶工業的領軍企業,中船集團完成了對WinGD的收購,一舉擁有了歐洲百年積累的柴油機核心研發技術,獲得了世界領先的船用低速機自有品牌。與此同時,中船集團牽頭推動船用低速機研制項目,開始全力打造自主品牌船用低速機。 中船集團消息,近日,中船集團船用低速機工程(一期)研制項目(簡稱研制項目)推進工作會在上海舉行。會議宣布,吳強任該項目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張相木任技術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黨組副書記、總經理吳強,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原司長張相木、副司長王瑞華,中船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陳琪,上海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東寒,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震,工信部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由淑敏,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首席專家陳映秋等出席會議。 吳強表示,船用低速機研制項目啟動實施,對中國船舶工業實現《中國制造2025》動力裝備的率先突破意義重大。自全球造船中心逐步向中國轉移以來,在船用低速機領域,中國企業之前并不掌握核心研發技術,只能以專利許可的方式進行生產,這導致我國船舶工業始終存在“空心化”和“心臟病”問題,成為制約船舶工業由大變強的關鍵短板。作為中國船舶工業的領軍企業,中船集團始終秉承為國擔當、艦船報國的職責和使命,根據全球動力裝備市場出現的新變化,準確預判市場發展趨勢,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等重大戰略需求,通過數年艱苦、反復的談判和不懈的努力,完成了對WinGD的收購,一舉擁有了歐洲百年積累的柴油機核心研發技術,獲得了世界領先的船用低速機自有品牌,實現了我國從船用低速機專利引進國向專利擁有國和輸出國的根本轉變。 “自有品牌只是基礎,由自有品牌邁向自主品牌才是更為艱難的考驗。”吳強強調,要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就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引進國際先進的技術、機型和設計團隊,實現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中船集團作為研制項目管理的責任主體,秉承開放合作的理念,不僅僅將該研制項目視作科研項目,更要將其視作工程項目,視為一項事業,統籌協調產、學、研、用各方力量,通過管理創新、協同創新,突破船用低速機研制的關鍵技術,全面提升關重件自主配套率,逐步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體系,拿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專項成果,為推動我國船舶工業由大變強,提升中國動力裝備的國際地位貢獻最大的力量。 張相木表示,“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中船集團通過收購WinGD獲得自有品牌為中國船用低速機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也為中船集團牽頭推動船用低速機研制項目,發展自主品牌贏得了機會,奠定了基礎。該項目能夠啟動實施展現了中船集團在推動我國船用動力裝備發展方面的擔當、情懷、決心、理念和能力,希望有關各方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繼續樹立全局觀念,站在船舶工業發展的高度推進這項事業的發展,并積極做好項目管理工作。 陳琪表示,船用低速機工程(一期)研制項目歷時2年論證,該項目的實施將有力推動我國船舶動力裝備實現跨越式發展。中船集團作為低速機工程管理的責任主體,將堅決貫徹項目管理要求,認真謀劃,精心組織,嚴格管理,組織牽頭單位中船動力研究院聯合參研單位,加強行業橫向和縱向創新協同,并按照項目管理機構的建議和要求,切實交出可考核、可追溯、市場認可的科研成果,帶動我國船舶動力裝備產業創新發展,支撐《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 來自相關動力裝備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和用戶等單位與會代表對低速機工程的啟動表示欣喜和激動。他們紛紛表示,將在前期論證工作的基礎上,繼續參與研制項目的實施和推進,加強與各單位的協同合作,一起為完成我國船用低速機發展的偉大事業而努力奮斗。同時,部分代表也建議,在項目的推進過程中,不僅要做好產品的研制,提升市場占有率,更要重視參與船用低速機全球規則的制定,增強中國的話語權,提升影響力;此外,在關重件配套和服務網絡建設方面,也要實現協同發展,形成我國船用低速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體系,支撐低速機自主化工業體系逐步建立。 中船集團總經理助理、滬東重機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海森出席會議。工信部裝備工業司、產業發展促進中心,中船集團總部相關部門、部分動力裝備企業和科研院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相關動力裝備企業和科研院所,中遠海運重工集團公司、中國船級社(位置聯系)及相關高校等單位負責人70余人參加了會議。 據了解,船用低速機工程(一期)研制項目由中船集團旗下中船動力研究院有限公司牽頭,集合了全國動力裝備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用戶企業等42家單位,通過船用低速機整機研制全面帶動關重件及節能減排裝置自主化研制,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構建我國船用低速機創新發展體系。 2016年,工信部共啟動5大工程與專項。中船集團承接其中兩個專項,分別是中船動力研究院有限公司牽頭的“船用低速機工程(一期)”專項和中船集團第七�八研究所牽頭的“20000TEU及以上超大型集裝箱船”專項。中船集團兩大專項占五大專項總投資的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