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基于IMO標準的船用耐蝕鋼應用技術研究”項目順利通過了工信部組織的項目驗收。該項目是我國首個國產船用耐蝕鋼應用示范工程,匯集我國鋼鐵、造船、航運等行業頂尖科研力量。
為加快推進國產船用耐蝕鋼的實船應用,打破國外對船用耐蝕鋼的壟斷供應,并防范其對我國船舶工業承接新訂單形成技術壁壘,在工信部的組織下,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中國船東協會的積極推動下,中國船舶集團第十一研究所聯合國內骨干材料研發、鋼鐵生產、船舶建造、船檢、船運等企業,組成了“產、學、研、檢、用”聯合研發團隊,開展了“基于IMO標準的船用耐蝕鋼應用技術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從2008年起,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鞍山鋼鐵集團公司、中國船級社等單位在工信部的協調下,開展了油船貨油艙的腐蝕調研與耐蝕鋼的研制工作。經過4年的努力,我國自主研發的耐蝕鋼板產品在不大幅度增加制造成本、不損害造船工藝性能、保持常規船板原有力學性能的前提下,可大幅度提高材料的耐腐蝕性能。其測試實驗結果表明,內底板環境年腐蝕速率小于0.5毫米,較傳統鋼提高10倍以上,并超過了日本的實物性能水平;上甲板環境外推25年的腐蝕量小于1.3毫米,均滿足了IMO標準要求。
按照工信部“基于IMO標準的船用耐蝕鋼應用技術研究”項目的要求,本次選擇了長航油運的“大慶435”油船進行了改裝,改裝船使用了國產耐蝕鋼鋼板、型鋼和耐蝕鋼焊材,用來實際考核國產耐蝕鋼的耐腐蝕性能。首艘國產耐蝕鋼應用示范船“大慶435”輪經服役跟蹤評價,其國產耐蝕鋼及配套輔材耐蝕性能良好甚至優于國外耐蝕鋼材料,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應用效果。我國已全面系統掌握國產耐蝕鋼造船工藝性能控制技術,開發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船用耐蝕鋼腐蝕評價裝置,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船用耐蝕鋼生產、檢驗及應用規范,建立了完整的耐蝕鋼生產、檢驗、建造及服役跟蹤評價體系,實現了對國產耐蝕鋼材料及建造工藝全面考核,有效降低了新材料工程應用的風險。相關材料及技術已在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建造的30萬噸級油輪(VLCC)上實船應用。
重質原油對油船貨油艙、船用輸油管系、儲油罐等的腐蝕破壞是原油儲運中最重大的安全隱患。為此,國際海事組織(IMO)在近幾年推出了一系列強制性要求的涂層標準,并規定將貨油艙用耐蝕鋼作為涂層防護的唯一替代方案并已開始強制實施。為了及時打破國外對船用耐蝕鋼的壟斷供應及對我國船舶工業承接新訂單形成的技術壁壘,工信部協調相關單位開展了國產耐蝕鋼的研制工作,我國自主研制出可大幅度提高耐蝕性能的耐蝕鋼產品。然而,新材料實船應用是一個系統工程,還需要完成焊材和型材配套、造船工藝性深入研究、規范研究、檢測試驗裝備、示范建造、跟蹤考核等一系列工程化程序。
國產耐蝕鋼及其配套輔材和相關檢驗、建造工藝、跟蹤評價技術的研制和應用,填補了國內耐蝕鋼領域的多項空白,代表了國內耐蝕鋼研究的最高水平和發展方向,對于打破國外技術和市場的壟斷、實現船舶輕量化和“綠色造船”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產、學、研、檢、用”跨行業技術聯盟創新模式的建立,為形成先進材料和裝備國產化應用推進的有效機制提供了成功經驗。
(國際船舶網)